一百多年前,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开创者张謇先生说:国家之强,本于自治,自治之本在实业、教育,而弥缝其不及者,惟赖慈善。张謇先生以实际行动告诉世人,什么才是财富真正的价值所在。拜先生伟岸思想所赐,在长江奔涌入海的南通通州,江海潮涌不仅滋养着这座城市的务实与坚韧,更孕育出一批心怀大爱的践行者。南通黛圣婕家居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戴敏,便是其中的青年企业家代表。
作为通州区人大代表、通州区青年企业家商会秘书长,在助力地方经济发展的同时,戴敏早已将“公益”二字融入企业的文化血脉。他先后成立“黛圣婕慈善基金”“黛圣婕博爱基金”,每年常态化投入资金铺就公益之路;“南通慈善奖”“通州区五一劳动奖章”“敬老爱老模范”“先锋好榜样”等荣誉加身,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:“做企业要挣良心钱,做公益要暖真心人。”
陪伴,最温情的诉说
2020年,戴敏发起成立“黛圣婕暖情舍”,这个看似寻常的爱心平台,实则是他为失独老人搭建的“情感港湾”。他组队公司里“90后”员工与先锋街道16位失独老人举行“认亲仪式”,当年轻人捧着手写的贺卡、带着自家企业生产的薄被,第一次走进老人家里时,有的老人红着眼眶说“好久没人来家里坐了”。这份“亲子情”,不是仪式的结束,而是日常陪伴的开始,四万多字的“走亲日记”里,记满了生活中的细碎温暖。
除了精神陪伴,戴敏更想给老人们一份“踏实的保障”。他专门设立“失独家庭关爱基金”,为全区30余名60岁以上失独老人代缴新农合,解决他们的医疗后顾之忧;每年重阳节,他还会组织老人们来公司参观、开茶话会,看着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吃重阳糕、唠家常,脸上的笑容像秋阳一样暖,戴敏总说:“这比公司签个大单子还让我开心。”如今,“黛圣婕暖情舍”早已成了通州公益圈的 “暖心名片”,那些曾经孤独的老人,身边多了“儿女”的牵挂;那些年轻的员工,也在陪伴中读懂了“责任”的重量。
教育,一条源远流长的河
戴敏常说,教育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,因为它能改变一个人的命运,更能点亮一群人的未来。多年来,“黛圣婕慈善基金”的助学足迹,从通州本地不断延伸,跨越千山万水,抵达千里之外的山区:在先锋街道的中、小学,和湖北麻城、广西柳州的山区小学,基金帮困难学生添置书包、文具,还设立“进步奖”,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;在通师二附、八一小学,每年期末,都会有孩子收到“黛圣婕奖学金”;2022年,基金出资修缮陕西汉中镇巴县赤北初级中学教学楼;2023年向青海贵德县尕让乡寄宿制小学捐赠30万元,用于暖气、浴室等设施建设,极大改善偏远地区孩子的学习环境。
此外,戴敏携手通州区红十字会开展多项助学计划,连续四年为SMA罕见病患儿捐赠医疗费用;2024年,启动“情暖尖扎 结对助学”项目,资助20名藏族困难学生;他还与《南通日报》合作,帮20名南通本地困难大学生圆了“大学梦”。即便在复旦大学攻读MBA期间,戴敏的公益脚步也未曾停歇。他发动同班同学成立“助学小分队”,一起捐助青海贵德、内蒙古呼伦两地的困难学生,这份“同学间的公益约定”,一坚持就是好几年。
承诺,以朝圣的姿态
“企业赚的钱,是社会给的;当社会需要时,企业就得站出来。”这是戴敏常对员工说的话,而他也用一次次“第一时间响应”,践行着这份承诺。
2021年,河南遭遇特大水灾,灾情牵动人心,戴敏迅速发动周边爱心企业筹集矿泉水、方便面、被褥等物资,连夜组织车辆运往河南郑州;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,戴敏又一次冲在前面。他组织员工变身“志愿者”,穿着防护服帮居民配送蔬菜、药品;在得知南通大学师生因疫情无法外出,换洗衣物紧缺,他立刻协调公司仓库,整理出数百件干净的家居服、保暖衣,第一时间送到师生手中;2024年,他又通过区红十字会向西藏阿里地区困难农牧民捐赠10万元,助力边疆民生改善。他说,哪怕相隔几千里,也要让这份爱心跨越山河,暖到需要的人心里。
“做公益不是一阵子的事,是一辈子的事。”对戴敏而言,企业的稳健发展是前行的“底气”,而对公益的坚守则是不变的“初心”。如今,戴敏的公益故事还在继续,他用实业撑起公益事业,用大爱温暖万千人心,就像一束光,不仅照亮了需要帮助的人,更照亮了新时代企业家的责任与担当。而这束光,正映照着百年来南通先贤“欲知未来,观以往”的谆谆教诲与嘱托。这束光,也同样吸引着更多人并肩同行,让人道大爱的种子,在通州,乃至祖国大地生根发芽、开花结果。